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人物和观点的对应。
选项A布鲁纳,主要观点有结构主义教育和发现学习。
选项B赫尔巴特,主要观点有:
(1)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得理论基础;(2)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3)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4)教育性教学原则。
选项C维果斯基,维果斯基提出了学生具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是指现在学生实际的水平,就是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是指在他人的指导下可以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选项D尼尔,尼尔在1921年创办了夏山学校。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使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使学生去适应学校。学校在创办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管理特色:自由和自治。在这所学校里,学生没有考试,上课全凭自愿,没有压力,没有恐惧,全部教育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下成长。学校完全按照高度自治的模式运行,儿童享有完全的自由来管理他们的集体生活。
因此,正确答案是D。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取样的基本方法。在一项研究中,研究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基本单位叫做个体;从总体中按照某种方法确定的若干个体的集合,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叫做样本容量;抽样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的过程。
A选项,简单随机取样法就是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N个单位中,抽取出若干个单位作为样本,有抽签和数字编号两种。
B选项,分层随机取样法是先将总体按一定标准分为若干类型(统计上称为层),再根据类型的数量在总体数量中所占的比例(或比率),确定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的数量,然后按随机原则和所确定的各层抽取样本的数量,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
C选项,等距随机取样法是根据事先已有的总体中各个体的排列顺序编号,用总体N除以样本容量n,求得抽样间隔,然后再按抽样间隔,随机抽取样本。
D选项,多段随机取样法又称系统取样、阶段取样。是先将研究总体各单位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群,作为取样的第一级单位,然后再按一定的标准把第一级单位分成若干群,作为取样的第二级单位,如此类推就是将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的过程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阶段的抽样方法。
题干中通过总体和样本容量确定分层数量,进行连续抽样,与之契合的是等距随机取样法,故本题选C。
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加涅按照学习结果不同,将学习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以及动作技能。
选项A智慧技能,是指运用规则和概念办事的能力。加涅将智慧技能分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解决问题)等,而辨别技能是最基本的智慧技能,指区分事物的差异的能力。例如区分两个不同的字母、区分碗和杯子、区分豹子和猫。
选项B言语信息,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能记忆诸如事物的名称、符号、地点、时间、定义、对事物的描述等具体的事实,能够在需要时将这些事实表述出来。
选项C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指运用有关人们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支配人的学习、记忆或认知行为,并提高其学习、记忆或认知效率的能力。例如文章阅读中,一般需要调动自己的注意力,运用自己对字词的理解,对文章进行一定的记忆,掌握对该文章的学习。
选项D动作技能,动作技能指通过练习获得的、按一定规则协调自身肌肉运动的能力。例如吹拉弹唱、跳高、打篮球、踢足球、做操等。
题干中提到小朋友学会了如何正确区分q与p两个字母的字形,属于智慧技能中的辨别。故本题选A。
4.【答案】C。解析: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以及管理规则的总称,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分工关系。
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垂直迁移概念的理解。垂直迁移,又叫“纵向迁移”,指先前学习和后继学习内容处于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二者之间产生的影响。
选项A汉语拼音的学习会对英语字母的发音产生消极影响,属于负迁移。
选项C属于具体迁移,又叫做“特殊迁移”。
选项D属于一般迁移,又叫“非特殊迁移”、“普遍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学习的影响。例如:获得的阅读技能运用到各种学科学习中。
选项B属于垂直迁移。“角”包含了“直角”“钝角”“锐角”,“角”的概念概括水平较高,和“直角”“钝角”不处于同一抽象概括水平。
题干中,学生先学习“角”,是一个笼统的总括性概念;随后再学“直角”、“钝角”等具体概念,属于自上而下的迁移。因此,正确选项是B
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专业发展化的途径。主要包括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教师的在职培训和教师自我教育等。
选项A,自我教育就是专业化的自我构建,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最直接、普遍的途径。
选项B,入职教育就是入职辅导,是主要面向新教师的一种穿夜话发展途径。
选项C,在职培训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之一。
选项D,师范教育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起点和基础,它是建立在教师的专业特性之上,为培养教师专业人才服务的。
题干中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强调的是最直接和最普遍的途径,与之相契合的是教师的自我教育,是专业理想确立、专业情感积淀、专业技能提高、专业风格形成的关键.故本题选A。
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模式。
选项A,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科尔伯格。它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
选项B,体谅模式是指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选项C,价值澄清模式代表人物:拉斯、哈明。价值澄清学派认为,当代社会根本不存在一套公认的道德原则或价值观可传递给儿童,当代儿童生活在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且相互冲突的世界,在每一个转折关头或处理每件事务时,都面临选择。选择时人们都依据自己的价值观,但人们常常不清楚所持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就已做出了选择。因此,要创造条件,利用一切有效途径和方法帮助青少年澄清他们选择时所依据的内心价值观,并把其公诸于众,这对他们进行正确选择,并付诸行动是有意义的。
选项D,社会学习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该理论强调观察学习是行为获得的基本学习方法,通过观察、模仿,再经认知过程进而形成人的复杂行为;注重强化的学习意义,利用外部直接强化和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内在强化的交互作用,使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强调建立起有利于学习的道德环境和心理调节机制。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心、道德品质和健全的情感等促进自我期望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人生心态。
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合,故本题选择D选项。
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评价的种类。
选项A干预性评价,干扰选项,排除。
选项B描述性评价,描述性的评价方法是对数据资料计算综合指标值,然后根据综合指标值对教育客观事物给予评价。
选项C常模参照性评价也叫相对性评价,是以常模作为评价的参照,把学生成绩跟常模里的其他学生比较,以确定他的学习成绩的相对位置和名次。
选项D目标参照性评价也叫绝对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宜用于高中会考和合格考试。
题干中提到按照学生在班级中的序列来决定成绩优劣,强调人和人之间比,所以是常模参照性评价,故本题选C。
9.【答案】C。本题考察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科尔伯格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最经典的就是“汉斯偷药”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
A选项,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B选项,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
C选项,相对功利主义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D选项,维护法律和社会秩序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
题干中儿童认为不想失去妻子就要去偷药,并且偷药并不会对药剂师造成任何损失,这一阶段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与之契合的是相对功利主义定向阶段,故本题选C。
1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基本规律。强化指的是增加行为反应发生的次数,也叫增加行为反应的概率。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惩罚是指呈现厌恶刺激,减少行为反应发生的次数。
选项A正强化,是指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选项C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选项D惩罚,是指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从而降低其出现此类行为的频率。
选项B负强化,是指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频率。
题干中,如果胡倩同学期中考试能进入班级前十名,也就是反应行为概率增加,将看电视的禁令便可以撤销,即撤销厌恶的刺激,因此是负强化。因此,正确选项是B。
1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有结构问题的解决方法。主要有算法式和启发式两种,启发式又包括手段-目的分析法、逆向反推法、爬山法和类比思维。
选项A,逆向搜索法就是逆向反推法,指的是从目标开始,退回到未解决的最初的问题。
选项B,手段-目的分析法指的是将目标划分为许多子目标, 将问题划分为许多子问题, 寻找解决每个子问题的手段。
选项C,分解法,无此解决问题的策略。
选项D,爬山法的基本思想是建立一个目标,然后选取与起始点相邻的未被访问的任一节点,向目标方向运动,逐步逼近目标。
题干中的学制结构强调的是总目标划分为小目标来攻破,与之相契合的是手段-目的分析法,故本题选B。
1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想象的分类。
选项A,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幻想不立即体现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而带有向往的性质,是人们寄托的东西。
选项B,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学生参照给定图画里面的内容,自己编写故事情节并赋予个性化、精细描述的写作过程属于再造想象。
选项C,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比再造想象更复杂、更困难,它需要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加工、改造,在人脑中进行创造性的构思。
选项D,如果幻想是以现实为依据,并指向行动,经过努力最终可以实现,那么它就变成理想。
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合,故本题选择B选项。
1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教育法律的纵向结构。
选项A,教育行政规章包括部门教育规章和地方性教育规章。部门教育规章是指国务院所属各部门制定的规范性的教育法律文件;地方性教育规章是指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教育法律文件。《浙江省中小学校学生人身安全事故预防与处理办法》属于地方性教育规章。
B选项,地方性教育法规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为保障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的遵守和执行,结合本行政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依照法定权限,通过节发布的规范性教育法律文件。
C选项,教育行政法规是指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为实施、管理教育事业,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D选项,教育单行法亦称"教育部门法"。指根据宪法和教育基本法原则制定的调整某类教育或教育的某一具体部分关系的教育法律。故本题选A。
14.【答案】A。解析:本题考察教育法律法规。公正准确是教育司法活动的灵魂和生命。司法机关肩负着维护国家教育法制保护人民教育权利的神职责,代表着社会公平和正义。
公正是以准确为基础的,司法准确的基本要求是:(1)事实要准确,证据要确凿;(2)适用法律要准确,案件的定性要准确;(3)处理要得当,要分清责任归属并且合理决定如何承担。公正是以公开为保障的。如果教育案件的事实、依据及司法的程序、结果能向群众公开,那么司法机关就会加强自律,保证执法符合事实,不偏不倚,经得起舆论监督。故本题选A。
1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法律法规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七条规定,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一)有组织机构和章程;(二)有合格的教师;(三)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四)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故本题选C。
二、辨析题
1.【参考答案】
此说法是错误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活动课程又叫经验课程,是指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来设计课程。经验课程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的价值,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就是学生的经验及其生长需要,经验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故该说法错误。
2.【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育先行”又称教育优先发展或教育超前发展。其有两个内涵:一是社会用于发展教育的投资要适当超越现有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而超前投入;二是教育发展要先于或优于社会上其他行业和部门而发展。“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有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当超前。所以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不能将教育先行理解教育发展走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前面。
3.【参考答案】
此说法是错误的。实际上,依法治教和以法治教二者是有区别的。依法治教是依据法律来管理教育。而“以法治教”是指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教育。但是,运用法律手段不能等同于依法办事。同时,依法治教绝不仅仅是用单一的法律手段简单地取代过去单一的行政手段管理教育,而是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及其他手段管理教育。依法治教所强调的是依法办事。无论采用哪一种手段,都必须依法办事。因此,将依法治教简单地理解成为以法治教是错误的。
4.【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规定: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造成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责任。教师是否承担责任需要结合体育老师教学实际情况及学生受伤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如存在违反规定行为,学校应当依法承担学生伤害事故责任;如不存在违规行为,则不需承担责任。故题干说法错误。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
(1)选题要有价值;
(2)选题要新颖;
(3)选题要具有可行性;
(4)选题要具体明确;
(5)选题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2.【参考答案】
(1)学科课程的主要特征:①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及其对儿童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所做准备的要求,有明确的目的与目标;②能够按照人类整理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逻辑系统,结合学生心身发展的特点,预先选定课程及内容、编制好教材,便于师生分科面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③强调课程与教材的内在的伦理精神价值和智能训练价值,对学生的发展有潜在的定向的质量要求。
(2)活动课程的主要特征:①重视儿童的兴趣、需要、能力和阅历,以及儿童在学习中的自我指导作用与内在动力;②注重引导儿童从做中学,通过探究、交往、合作等活动使学生的经验得到改组与改造,智能与品德得到养成与提高;③强调解决问题的动态活动的过程,注重教学活动过程的灵活性、综合性、形成性,因人而异的弹性,以及把课程资源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反对预先确定目标的观念。
3.【参考答案】
(1)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存在着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关系。
(2)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学习效率最高。
(3)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导致学习效率下降。此外,动机的最佳水平还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
4.【参考答案】
创造性思维主要特征有三个:
(1)流畅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畅性越高。
(2)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
(3)独创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对同一问题所提意见愈新奇独特者,其独创性越高。
四、论述题
1.【参考答案】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过程。小学生“言行不一致”的现象实质是知情意行在某一方面出现了缺失而导致的结果。
(2)“言行不一”的致因不同,采取的对策也不一样。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如果“言行不一”是由于认识不到位,那就要从“知”开始,提高道德认识,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即俗称的“晓之以理”;
第二,如果“言行不一”是由于缺乏情感体验,没有强有力的行为动机,那就要从“情”的培养开始,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通过各种措施激发其道德情感。即俗称的“动之以情”;
第三,如果“言行不一”是由于意志薄弱,不能持之以恒,那就要从“意”开始,通过完成一定的道德活动来磨练其意志,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即俗称的“持之以恒”;
第四,如果“言行不一”是由于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那就要从“行”开始,加强行为习惯的培养与训练。即俗称的“导之以行”。
2.【参考答案】
建构主义理论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有: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告诉我们,知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
教师在尊重书本知识的同时,不能用知识的权威来压制学生的创造性,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敢于向知识质疑、挑战。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告诉我们,学习具有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这些要求教师要做到以下方面:
①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②注意学生共同体在学习中的作用,运用合作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建构认知结构;
③注意理论联系实践,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课,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合理运用和领会知识。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告诉我们,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关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信息状况有所了解,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获得新意义,修正以往的概念。
五、材料分析题
1.【参考答案】
(1)第一,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其中影响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因素是个体的成败经验。材料中,郭丽娅同学由于数学难度加大,几次数学测验,成绩都非常不理想。这对她打击很大,她开始怀疑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很快便失去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导致后面成绩更差,更不喜欢数学。
第二,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不正确的归因往往会导致消极的情绪。材料中,郭丽娅同学将自己考试成绩差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能力因素,认为自己无法改变,产生了习得性无助,也是造成她讨厌数学的原因。
第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被激发出来的。在青少年儿童中最容易缺失的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和尊重需要。材料中,郭丽娅受挫严重,失去了学习数学的信心,老师这时并没有及时给予关心关爱和疏导。此外,在期末试卷上,数学老师对郭丽娅同学的评价也是消极的,没有满足其渴望赏识和认可自己实力的需要,导致其更不自信。
(2)如果我是郭丽娅同学的老师,我将会:
第一,了解和满足郭丽娅同学的需要,尤其是尊重的需要,促使其学习动机的产生,增加她学习的主动性。
第二,一方面,根据考试难度,恰当控制其动机水平;另一方面也会帮助郭丽娅确立正确的自我认识,获得自我效能感。比如,适当降低考试的难度,让其获得更多考试成功的体验,提高其效能期待,或者在同班同学中给郭丽娅树立典型的成功的榜样。
第三,正确指导郭丽娅同学的结果归因,将成绩不理想归因于努力这种内部可控的因素。归因于努力程度,会改变小红对自己的看法,使得她努力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成绩。
第四,作为老师,也会充分利用考试成绩的反馈信息,妥善对郭丽娅进行奖惩。比如,在其取得好成绩时,马上进行适当的表扬与奖励,使其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第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起郭丽娅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需要,重新激发其对学习数学的兴趣。